重阳节赏古诗词
赵亚勇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秋登兰山寄张五》中的一句。意思是说你什么时候能够带着酒来,我们一起在重阳节畅饮。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踏秋,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人们会选择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山远眺,寓意着步步高升、身体健康,不仅如此,站在山顶,各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就会生出许许多多的灵感。围绕着重阳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最有名的当属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就紧贴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更是倍加想念远方的亲人们。这首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重阳节身处异乡的游子怀乡思亲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渴望在节日阖家团圆的一片至诚之心。每每读到这首诗时,都能让人强烈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
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当时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一代伟人毛泽东触景生情,填写了一首流传近百年的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可以说是独具神韵,极富旷古绝伦的艺术魅力。它一反历代许多重阳节的悲秋伤感情调,给人鼓舞,催人奋进,不失为传世佳作。
诗仙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大意是: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李白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可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言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宋朝最有才气的女词人李清照写过一首极为著名的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美好的重阳节又到来了,洁白的瓷枕和轻纱笼罩的床厨,才刚刚被凉气浸透。独自在东篱饮酒一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西风吹拂,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作者:赵亚勇2024-10-11发于现代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