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追剧《走向大西南》,听到一个词“枪换肩”,弄不懂什么意思,便向母亲请教。母亲是当年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四川干部支队的成员,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给我讲了起来。
西南地区刚刚解放时,社会情况、民族关系极为复杂,这里又是蒋介石残匪最后盘踞的地方,散兵游勇到处流窜活动,匪患十分猖獗,有的偏远地区,溃兵和土匪甚至敢在交通要道上杀人劫财抢粮。我们的部队和西南服务团的同志忙于反特剿匪除霸征粮,因此出现了人员不足,而且缺口很大的情况。为了建立和保卫新生的民主政权,必须依靠和发动当地的群众,组织民兵武装,这就需要武器。部队只能提供很小一部分枪支弹药,大部分还得就地解决。所以,如何将反动势力之武器,此外还有社会上分散的枪支,从他们的肩上换到贫雇农肩上,就成了当时迫在眉睫的任务,否则,会留下严重的后患,给以后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950年下半年,中共西南局审时度势,开展了“枪换肩”运动。要求各地进行动员,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实行的步骤和方法作出部署,特别强调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调查摸底掌握情况,把该收的枪支全部收上来,以利于保卫胜利果实,确保清匪、反霸和土改等工作的顺利展开。
当时分配在北碚区团委的母亲也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区委书记和区长进行了动员,并对具体工作做了部署,再次强调了政策:对在运动中表现好的人要贯彻统一战线的策略,坚持“团结、改造”的方针;对尚未弄清其政治态度的,暂时同他们搞好关系,多做工作,以取得他们对革命的支持,化阻力为助力,争取和平地将枪换到贫雇农肩上来;对少数坚持反动立场有枪不交的顽抗户应坚决打击,毫不留情。
运动开始后,大家的劲头都很足。首先召开了各种会议,如积极分子会、贫雇农会了解掌握情况;召开有枪户会议,交待政策,讲明道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仍然有一些人心存侥幸,明拖暗抗,要么只交坏的不交好的,要么只交长的不交短的。为了做通这部分人的思想工作,打消其顾虑,于是,采取个别访问知情人,反复耐心地做工作,并召开有枪户交枪会,表扬好的,启发中间的,不指名批评不想交的,如此以来,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有枪户纷纷交枪。“枪换肩”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果,收缴了大批的枪支弹药,消除了不安定隐患,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交上来的武器,大大武装了新组织起来的以贫苦农民为骨干的民兵队伍,保证了以后镇反、土地改革等各项运动的顺利进行。
听完母亲的这一段往事,我明白了“枪换肩”是怎么一回事,也了解了九十四岁母亲当年革命生涯的艰辛。
(作者:赵亚勇2024-09-25发于现代诗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