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16:57 来源: 香港文汇报 移动端访问
●马英在木耳种植园区内察看木耳长势。
「80后」村支书因地制宜特色扶贫 因户施策人尽其才
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最西边的新建村,全村977户2,378人,贫困率曾高达10%以上,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几年来,通过产业项目的带动,贫困率清零,新建村成为省级文明村,村民们也从过去的「等靠要」转变成为「赶超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新建村「80后」村支书马英。●文/图:香港文匯报记者 于海江 黑龙江报道
马英是土生土长的新建村人,70多年前爷爷闯关东来到这里,一家三代在这里务农生活。十几年前他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在村里读完书后,选择了外出打工创业,凭着头脑灵活、敢想敢干的性格在县城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在老支书的动员下,硬是被「拽」回来竞选。2011年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017年12月兼任村党支部书记。
修路改村貌 获村民信赖
马英当选村主任时,村集体经济近于空壳,村容村貌穷、脏、乱、差远近闻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新建村当时的写照。马英说,刚一上任,确实感觉到了压力,很多工作开展不起来,如何带着父老乡亲致富成为每天思考最多的事情。要想富,先修路。
本想着为乡亲们修路是件好事,可当时很多村把围墙修到了马路上坚决不拆。马英带着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把路修上了。村民们看到新修的路,心里对这位「80后」小伙子有了新的认识,村民们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现在每家每户主动把门前的路打扫干净。现在新建村已经找不到泥土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镶花带草平坦舒畅的水泥路,一排排整洁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一幅民富村美的画卷迎面舒展开来。
种木耳脱贫 一年盖上新房
「新建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人均只有3亩地,曾经养殖业加工业没有发展起来,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不前,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500多元,远远低于全省的11,800多元。」马英说,新建村是松花江下游最大的支流汤旺河,流出小兴安岭后环绕的第一个村子,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多方考察学习,村里脱贫的第一步确定了种植优质木耳。2016年,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帮扶新建村建立黑木耳园区产业扶贫项目。
刚开始大家都表示同意,可到了签合同的关键时刻,只有19户有意愿从事木耳种植,马英只好继续给贫困户做工作。「其实大家就是穷怕了,万一卖不上价格,这钱谁来还?」
马英多次找到村里的贫困户卢建民,左劝右劝他都不愿意,最后马英说,「咱们已经这么穷了,再穷还能穷到哪去?」卢建民这才咬牙包了两栋大棚。卢建民做梦也没想到,第一年两栋大棚就让他挣了6万多元,还盖上了新房。2017年,木耳园区总产值达到了450万元,纯收益近120万元。
水稻蔬菜并进 多产业增收
贫困户一个个脱贫,让更多的村民看到了希望,新建村在产业项目兴村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宽。黑木耳园区、水稻育秧园区、暖棚蔬菜园区和光伏发电园区等产业项目在这座小村里拔地而起。
短短几年时间,新建村的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正向年积累过百万元的目标迈进。马英说,现在的目标是要让村里越来越富,坚决不能让一个脱贫户返贫。为此成立了扶贫基金,每年又拿出村收入的30%投入到村内务工,确保没有返贫的可能性。
在新建村已看不到过去的农闲,马英说,现在每户至少都有三个产业项目来帮助他们增收,而且挣钱致富的事不用人催,村民每天自己都在琢磨,夏天村民们可以去木耳园区,冬天可以去果蔬园区。当地村民们笑着说,马书记是不让人闲着,每天都要我们把钱揣进自己口袋。
关于网站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投稿须知 Copyright © 2019-2022 现代诗歌网 www.xdshi.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9006454号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