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二月,就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们纷纷使用各种取暖设备,如空调、暖气、电热毯等,让我们在寒冷的季节也能感受到温暖。政府的关怀很及时,早早就将取暖费发放到位。那么,在古代,人们是怎么取暖的?取暖费又是如何发放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古代取暖当然离不开火,最常用的方式是在屋内点燃火炉、火盆、火炕、火塘等来驱赶寒冷。既然要用火,自然离不开木柴和炭,而这些物资都需要自己解决,穷人上山去砍或富人花钱去买,最不用发愁的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官员他们都有“取暖费”。我国封建时期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中,主要由俸银、禄米、柴直银三大部分组成。柴直银,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费用在内的生活补贴。早期烤火费多是实物发放,如宋代,每年从阴历十月到次年正月发炭,宰相、枢密使每人发200秤,其余官员按品级从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银本位制度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取暖费” 也逐渐以银两形式发放。明代,“取暖费”按照官员的品级和地域分为高低不同等级。一般来说品级越高,“取暖费”越多;地域越北,“取暖费”越多。例如,一品大员在京城每年可领“取暖费”100两,在南方则只有50两,在北方则高达150两。
清朝时期,“取暖费”也有类似的规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政府颁布了《朝廷各司衙门及京外各省衙门冬季柴直值银标准》,规定了各级官员在不同地区所能领取的“取暖费”。例如,一品大员在京城每年可领“取暖费”120两,在南方则只有60两,在北方则高达180两。
除了官员之外,皇帝和皇后,还有皇子皇孙,以及后宫的嫔妃们,也有“取暖费”。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皇帝每年给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薪炭,“以备冬日之用”。这个数量虽然比不上宰相等高官,但比啥也没有的老百姓强多了。
史书载,我国的“取暖费”发放始于宋代,实则秦汉时期就开始了,当时冬天取暖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朝廷会给公职人员发放取暖补贴,即俗称的“烤火费”。中国历代皇室对冬季取暖都很重视,设有“冬季供暖领导小组”。明代叫“惜薪司”,专管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官用柴炭的供应。到了清朝,“惜薪司”改成了“营造处”,内设“薪库”,专门负责储运宫中所用的木炭、煤炭的采购、发放,人员有“炭军”和“煤军”之分。包括宫妃在内的皇家人员,每年都能领到烤火取暖用的木炭或煤炭。
(作者:赵亚勇2024-12-12发于现代诗歌网)